北仑区以其境内的深水港――北仑港而得名,北仑区位于浙江省东部,宁波市境东部。东部峙头洋面与普陀县交界;南部梅山港洋面与舟山市普陀区、鄞州区交界;西部自甬江至象山港洋面与鄞州区接壤,陆地边界线勘定全长44千米;北部金塘洋面与定海区交接(大榭岛的行政区划界仍属北仑区)。东西长52千米,南北宽29千米。总面积823平方千米。北仑区有7个街道,2个镇,1个乡,有户籍人口38万人,居住人口近90万人

历史沿革

战国中期,楚占越地至浙江(今钱塘江),浙江以南的越族仍由其“君长”管辖。 自公元前222年秦置会稽郡,下辖句章、鄞、鄮三县,该区境属鄮县(东境)。
自秦历汉、三国吴、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均为鄮县东境。
隋文帝开皇九年(589),隋灭陈,并鄞、鄮、余姚三县入句章县,遂为句章县东境,属吴州辖。
唐高祖武德四年(621),析句章县,置姚州,鄞州,该地属鄞州。
武德八年鄞州废,更鄞州为鄮县,属鄮县东境。
唐宪宗元和四年(809)在鄮东甬江口建望海镇。
五代后梁太祖开平三年(909),改鄮县为鄞县;置望海镇为望海县,未几,改名定海县。
北仑区境之大部分为鄞县地,属吴越国明州望海军;惟崇邱乡(今小港地区)时属定海县。
宋太祖建隆元年(960),改望海军为奉国军,北仑区境之大部分隶属两浙路明州奉国军鄞县。
宋神宗熙宁十年(1077)划鄞县东境之灵岩、泰邱、海晏三乡归定海县,和原属定海县之崇邱乡一起,该区全境始属定海县。
元、明时建置袭宋。
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),定海县更名为镇海县(次年在舟山昌国另建定海县),
历清、中华民国时期,建国后直至1985年镇海撤县止(其中1958年11月—1962年镇海县一度撤销,归宁波市;1984年划部分地建滨海区),该区境均属镇海县。
1985年7月,镇海县撤县划区,以甬江为界,南为滨海区,北为镇海区。
1987年7月滨海区更名为北仑区

地理环境

北仑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,面临东海,气候温和湿润,四季分明,无霜期长,雨量充沛,台风、暴雨、冰雹、大雪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出现。
北仑区
四季特征:平均气温稳定在小于10℃为冬季;大于22℃为夏季,界于10-22℃为春、秋季。全区春季82天,夏季88天,秋季64天,冬季132天。年平均气温16.5℃,常年以1月份为最冷月;以7月和8月为最热月。据载,1937年2月13日曾出现-10℃,1921年7月曾出现39.4℃。年平均雨量1316.8毫米,雨日150天。年平均有2-3个台风影响,最多年份出现6个。影响台风主要发生在7-9月份,8月为最多,9月和7月次之,严重影响台风多数发生在8月下半月至9月上半月,约占70%。年平均雷暴日30.5天,最多的有44天。梅汛期多年平均出现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,平均梅雨量244毫米,梅雨日26天。冬季盛行西北风,气候干燥寒冷,极端最低气温-6.6℃,年平均出现一次寒潮天气。
春季气温开始波状回升,雨量逐渐增多,东风渐占优势。
夏季以东南风为主,降水主要集中在梅汛期和台汛期,7、8月份进入晴热少雨的伏旱季节,9月份进入秋季,气温开始回落。极端最高气温40.5℃。
每年9月份进入秋季,气温开始回落。秋季日夜温差较大,风向盛行西南风,前期受到冷暖空气交汇影响,有时产生阴雨绵绵的连阴雨天气,后期多秋高气爽天气

联系我们

联系人:郑爱玲
联系方式:15968968179
电话:0574-55876815

留言建议

版权所有:郑爱玲
技术支持:海业科技
手机扫描,轻松访问!
UA=Mozilla/5.0 AppleWebKit/537.36 (KHTML, like Gecko; compatible; ClaudeBot/1.0; +claudebot@anthropic.com) SiteID:8912